“e”言“e”行, “e”路共进 ——记温州市初中英语骨干班网课培训
云媚
我们这届市初中英语骨干班成立于2019年的11月。2020年春,一场如洪水猛兽般的疫情阻止了我们齐聚一堂的培训步伐,但却无法阻挡我们线上自主与合作学习、欢聚一堂研讨的热情。4月15日晚,市教师教育院初中英语师训员金浪老师审时度势,追随e时代步伐,开启了市初中英语骨干班教师的线上培训模式。金老师本着 “参与式体验式”培训理念——实施了“共读一本书、聚焦技能课”的系列主题研修。全班分组分主题仔细研读原省教研员李冬梅老师主编的《英语命题技术研究》。每次由一个小组根据小组所分配的主题,分四个板块展示研修成果:命题原则、策略与方法;优秀试题赏析;命题与教学的结合;优秀解题技能课赏析。除了金老师本人,本次研修没有邀约其他专家。金老师努力尝试任务驱动式研修,通过人人参与促使我们从听众转变成为授课者。由被动到主动,从旁听到主讲,从个人到团队,这是一场变革式的培训盛会,最大程度使学员群体的能量转化成为课程资源,将培训成果内化为学员的个人素养。我们一共有六个小组,这一周是轮到我们第二小组的线上专题研讨展示周。
1.分工合作,e言敲定
这次线上培训围绕完形填空主题展开。我是第二组组长池云媚,我们组分到的任务是完形填空的命制和优秀技能课例赏析。经过讨论,我们组任务分配如下:讲座3人(1.完型填空命题的原则、策略与方法。2.完形填空优秀试题赏析。3. 优秀完形填空解题技能课赏析);资料查找3人、美篇拍照1人、写反思2人、通讯稿1人。我们组10人,人人都能分配到任务,既分工又合作。
2.群策群力,e路同行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先集体研读了《英语命题技术研究》这本书,讨论分析完型填空的特点和命题要求,接着大家收集资料并在群里共享。三位主讲老师分别是杨建玲老师、陈峰老师和任佩佩老师,他们不分昼夜将初稿赶出来。最为热烈的环节便是线上小组磨课环节。小组成员团结协助,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小组提供服务,不遗余力地为主讲老师献计献策。第一次磨课,组员们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各抒己见,给三位老师提出有关讲座内容上的建议。第二次小组线上磨课是4月25日晚,金浪老师亲自上阵,从讲座内容到PPT内容设计再到个人讲座思路都做出了评价。组员们也一一提出自己的困惑,金老师都是一针见血给出回答,使得我们豁然开朗。这次磨课让三位主讲人初次体验了从“学员”到“讲座人”的转变,也是团队合作达到质的突破。
3.完美出场,e说风采
经过十天的准备,4月26日晚,我们第二小组率先开启了线上分享模式。杨建玲老师的讲座主要是结合自身命题的经历,根据完型填空的特点和命题要求,讲解如何命制完形填空。杨老师于2019年参加市命题大赛,获得了初中组的二等奖。她用自己命题的亲身体会和大家交流完型填空命题的命题原则、策略与方法及注意事项。陈峰老师的讲座主要是结合杨老师给出的完形填空命题要求,选择了几篇优秀完型填空作品,带领老师们去欣赏和评价这些作品。,他的讲座完美无缝隙地对接上了杨老师的讲座。陈峰老师是个智慧型的老师,他建议老师们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欣赏他人的命题。他自编了针对评价完型填空命题的checklist,简单方便,一目了。任佩佩老师则带着大家赏析一个完型填空技能课的优秀课例。任老师利用身边的网课资源,将鹿城区倪白墨老师和瓯海区谢尚碧老师的两节完型填空技能课结合在一起,考虑到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模式的不同,我们小组对这两堂课进行了整合、删减、改编等,遵循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理念,增加线下课堂学生合作环节。 第二小组精彩展示赢得全班学员的一片喝彩。
我们小组分享结束后,第三小组(评价组)的两位老师开始对我们的讲座和课例进行点评。其中占国文老师负责评价讲座,柳萍老师负责评价技能课赏析。他们俩结合讲座和课例内容,自制课堂评价观察量表,评价条例细致,评价过程有据可依,评价语言十分中肯。他们在评价过程中也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的出色表现,坦言自己从中收获颇多。最后,班主任金老师为我们小组的展示做了经典的点评。
4.有你相伴,e路成长
金浪老师线下的培训课程就很关注全员参与式、体验式的培训方式。这次疫情期间,这种方式更加彰显了其强大的效率。如何命题、如何上好主题技能课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全班共读一本书,各小组分主题去研磨命题与技能课的这一过程、这种授课方式,促使我们学员全体进入深度学习、深度内化。这不但使得我们对命题这个思维过程得到可视化,更使得命题和课堂教学得到完美结合。陈银伟老师说:“直播结束后,金浪老师对第二小组的主题直播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三位老师对教学的用心、用功和用情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反思和反观。今后,我们如何在技能课教学中悄无声息地渗透命题规则?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仰视试题——平视试题——俯视试题的角度转变?从今天的分享中,我找到了答案。”我们第二小组的组员们纷纷表示,这么短的时间内合作完成3个高质量的讲座是第一次尝试,也是一次突破。因为团队的分工合作,无私奉献,群策群力,使得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成为了可能,甚至是超出了预期的效果。三位主讲老师还表示:若是专家讲座,能记住一时,但是今天自己做了讲座,感觉能记住一世。苦过,累过,收获的却是硕果。可见,这个十天的小组研讨过程,收获的不仅是命题教学本身,更是促使我们深刻体验到小组内合作方式的建立和研学形式的大改变。这对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实施高效自主与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和体验,是我们自己对自主与合作学习理念与实施的策略与方法的深刻的自我输入、内化、与输出。这无疑扩大了培训内容与方式的内核。
撰稿人:池云媚
指导师:金 浪
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