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孩子还没开学的家长,更不容易。
前两周分享了因为 坐标深圳,孩子开不了学的日子…… ,现在也没人问啥时候能开上学了,每天还是有新增病例,一时半会估计没戏了。
我能感受到,自己烦躁的时候在明显增加
——因为个人时间空间被严重挤压。
头两周老师布置了居家作业,没说强制,但真要全都跟上,每一项都需要家长投入时间:
诗歌,得带着孩子背、给讲讲啥意思吧?
亲子阅读,得亲自陪着孩子一起读吧?
英语绘本,不多说了,尤其费妈;
读读童谣和
诗歌,要求朗诵,那读得对不对,咱得在现场听着啊,不认识的字,还得鼓励孩子拼音拼出来啊……
说实话,每一项作业的时间都不算多,但加一起,就压力山大了。
主要是它不是写进日程里就能被顺利执行的,孩子状态怎么样、家长状态怎么样——频率对不对得上,差别老大了……
这不这周低年级也开始网课了嘛,小叶子学校家长群里一度“炸开”了,除了担心视力,最难受的是双职工家庭: 上班白天陪不了娃,家里没老人、或者有也弄不明白设备流程,孩子网课能学成啥样,完全没底;
加上我们是私立,学费不低,这种情况下学费还收着,一分不减,很多家长觉得不合理。
可是老师工资也得照发呀,非可抗力的情况出现,每个人都被或多或少的卷入、被影响,站谁的立场上都不容易。
相比情绪的宣泄、单纯的吐槽、我更想关注的,是在这个不安的世界里,如何找到一些笃定感与确定性,哪怕难受,咋能不那么难受呢?
我在自己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情和状态里,似乎找到了答案。
上周孩子还没开始网课,只是居家学习,我刚从外地回来,有不少事要做、不少人要回应,最主要我还在写书,挺需要安静下来的。
那天我7点就起床了,想着陪孩子学习一会儿就出发去工作室,结果过程不大顺利——
往常读几遍、20分钟内就能记下来一首诗,那天也不知怎么了,小叶子磨磨唧唧的,1个小时了还不流利。
其他内容也是,英语当晚有线上共读绘本分享会,为了让孩子参与得更好,我又花了不少时间,把绘本上的英文内容一页一页过好……
一晃儿,11点了。我叹了口气
碰巧这时,英语老师发来了信息。
一是问我孩子学得怎么样,提醒我如果陪读了可以录录孩子读的视频,发给老师;二是针对前两天线上读书会小叶子偶尔“溜号”的情况,希望我能提醒孩子更专注。
这个时候我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知道老师是好意,但明明已经花了一上午的“工作时间”在耐心陪娃了,这些就好像刚刚举完几个杠铃教练又立马加了几斤,我内心很反感:
不是做不到,只是都做到的话,我们还有自己的时间吗?
再说网课那么多孩
子一起上,能被点名的机会很有限,一年级没法全程专注,这也太正常了吧……
很快我觉察到,其实我是想得到一种“共情”,和“做不到”的允许。
家长当然知道这些安排会增加亲子时间、有各种好处,可难就难在,我们的身份不止止是学生的妈,还可能是另外一个娃的妈、要上班的人,以及,也是我们自己啊……
不过这周开始网课以来,我的心情倒比上周稳定多了。
网课的日程是早9点到下午4点20,中间穿插休息时间,基本也是密密麻麻。
因为一年级网课初来乍到,我虽然想要孩子自我负责,还是想要全程跟几天,了解一下上课的情况,也能及时帮助到孩子。
第一天我老公都惊讶到了,他知道我工作事情还是很多,加上陪老大的间歇老二也要妈,以为我会受不了。
但我竟然没崩溃、全程和颜悦色……
只是,白天确实工作不了。
我想了想,除了有个预期,提前预警了这这个儿有可能占据我很多的时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我让自己更“投入”了。
上一周陪娃之所以不舒服,是因为我人在陪娃,心里想着工作,这会带来特别强的“撕扯感”,让我的注意力没有办法在当下,而是一直想着接下来要做的100件事上。
而这会带来巨大的心理消耗,使得在那个时间里,自己累、孩子也累。
人在心不在的表现就是,会非常着急结果、过程全都希望服务结果,一旦结果不如意,比如学的效果不如预期、超出时间了,烦躁啊、愤怒啊就都出来了。
这周我有空就在看《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在反复品味当中的一些话、和自身体验的一些关联。
然后我忽然觉察到,不是事情本身让我们觉得疲惫、消耗,而是分裂的、无法在当下的状态,让我们消耗。
无论上一秒多糟、无论下一秒可能有哪些烦心事,但如果能识别头脑里喋喋不休的声音只是“思维的把戏”、不是真相——
觉知到自己唯一拥有的就是当下,去感受、经验、臣服于当下发生的一切,这种合一的状态,本身就会带来神奇的、非常非常放松的感受,以及身体体验。
陪小叶子上网课就是,严格来说陪她、不能做自己事情的时间还更多了,但我只是“不抗拒了”。
当下我在做什么事、我选择了做什么事,那这就是我当下经历的唯一,别的先不想。
投入其中其实也还挺有意思的,我更真实地了解了孩子上课的状态、学习的特性,和老公交流了一箩筐,也有不少感悟想要写一写。
然后这篇文,是陪了一整个白天、我在晚上做了个静心以后,敲下来的。
更准确地说,是流淌出来的。
间歇也有处理一些工作,我也不会每天都陪孩子上网课,但那个最最重要的点依然是: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那个当下,投入其中,减少分裂。
独处、静心也是很需要的,和娃朝夕相处、自己的时间太少,难免有情绪。
一点不夸张,我现在早上静
心、中午静心,晚上也静心,越是繁忙,越是如此,创造一个和自己相处的片刻。
我有个好朋友,也在深圳,家有两个娃,一个小学要上网课,一个幼儿园需要妈妈的关注和陪伴。
她家没有老人,也没有阿姨,做饭、陪学、陪玩都是她。
前阵子她也感慨太难了,先生工作也挺晚到家的。但最近,她状态很不一样了。
原因是,她每晚无论如何,会给自己留出一小时的时间,不管孩子作业写没写完、家人如何需要她,她会雷打不动地为自己留出这一小时,静心、出去走走、或者练练瑜伽。
表面看是“自私”的,但其实自己没电,一小时一家人非要待在一起也很可能是鸡飞狗跳,但一个人的好状态高能量,却也是会感染、影响家里所有人的。
有时候想想,为啥我们总感慨孩子能“充电1小时、续航一整天呢?”因为孩子在每个当下(尤其是不用学习的当下),都是无比临在的的投入的。
他们一碰到那个事物,就会变成那个事物——不分裂,也不累啊。
所以真正有趣的学习也不累,反而是必须逆着当下逆着本性、遵守很多硬性的规定、要求,可能会创造一些偏离、反抗和痛苦。
没关系,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出善意,不只是对孩子,也对自己善意:
我可能很想工作陪娃兼顾,但我做不到;
我可能很想时时刻刻有耐心又温柔,但我做不到;
……
做不到反正是上一秒的事儿了,那个感受不好,我看见就好,回到当下,不沉浸,不给它赋能。
照顾好自己,想自私时就自私,我们就是在大概率上,没有继续制造障碍、给出我们的最大的爱和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