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的人是怎样学习的?学会这3个技巧,比熬夜学习3年都管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公司,学习能力强的人都更招人喜欢。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甚至还可以承担起导师的责任,让人十分羡慕。
几乎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这样的天才,但现实的情况是:拼时间、耗体力,最终身体垮了,学习也没跟上!
正如《我们的少年时代》里的台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学霸和学渣之间的数学题。”
普通人难道就没办法改变了吗?
查理·芒格说:”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查理·芒格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呢?
一、先考试再学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数学家苏步青说:”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
作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苏步青提倡从考试中进行学习。
考试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学生时期,几乎每个月都有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考试也一直被视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尺。
但是,考试的作用真的只是”标尺”吗?
心理学家卡尔皮克和勒迪格决定做一个试验,他们找来了120名大学生,并交给他们两篇文章,一组要求他们学习两次7分钟;另一组要求他们学习7七分后,立刻开始默写,并且不允许看原文(相当于考试)。
经过时长一个星期的测试,他们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学习+考试】的学习效果远远超过了【学习+学习】。
心理学家们得到了一个结论:考试不仅是一个测试,它还能调整我们已经记住的内容,令大脑以不同的方式将其重新组织一遍,而这样一翻调整将大大提高我们的成绩。
也就是说,无论是学习什么样的内容,考试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工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项工具呢?
答案是:先考试后学习。
心理学家比约克夫人做过一个试验,让学生们先考试,然后再进行学习,最后再进行考试。当然,因为一开始并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们的第一次考试可以说相当糟糕。
但是,在最后的考试中,学生们的成绩明显出现了提升,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学生们在第一次考试中虽然考得很差,但是他们因此知道了哪些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概念需要多加留意。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学得更好更快,先考试后学习绝对是一个致胜法宝。
比如,我在打开一本书时,经常会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这是一本什么书?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它提出什么新的观点?
通过先考试再学习的方法,我不仅可以快速的找出书中的重点,而且对于对手中的书也有更深的理解与记忆。
很多人之所以看书容易犯困,其实就是不知道要看什么、什么是重点怎样才能学习好,这正如胡适所说:”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除此之外,考试还可以减少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误判。
很多人在学习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感觉自己都学会了,但是一考试就是不行。
其原因就是”以为自己知道了,其实还是没掌握 “。
正如刘未鹏在《按时间》里说:”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那么,如何通过考试来减少误判呢?
方法是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当过老师的人应该都知道,只要你能清楚把掌握的知识说清楚,你才算真正的明白了你要讲的东西。
如果身边没有旁人,也可以通常写作的方式将学到的知道复核出来。
教育专家指出:把你学到的知识表述出来,这种做法看似在考试,实则是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式。这比你坐着那里,一边看书一边划重点,效率要高出20%-30%。更妙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消除我们的”熟练度错觉”,让你真正了解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
二、多场景学习:利用环境帮助学习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各种教育指南就告诉我们:想要搞好学习,就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固定的习惯认真学习,其他的都应该抛之脑后。
比如,在贝勒大学的学习指南前几页就写着”找一个安静的、没有任何干扰的地方学习”。
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1975年,来自斯特林大学的心理学家戈登和巴德利做了一个学习试验。
他们让潜水员在水下6米进行学习,然后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在岸上考试,一组回到水下6米考试。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在水下考试的这一组成员,能回忆起的单词数比前者高出了30%。
两位心理学家因此得到结论:”如果能还原到最初学习时的场景中,记忆效果的确会更好。”
也就是说,学习时,我们是什么感受、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所都会对成绩产生影响。
原来,大脑存储记忆时,不仅会存储知识信息,也会将存储知识的场景、情绪、感受记录下来。
当下一次提取记忆时,如果能恢复到存储记忆的场景,大脑将唤醒更多的记忆。
比如,一位目击了凶杀案的证人,如果回到了凶杀现场,他往往能回忆出更多的细节。
再比如,我们回到幼年时居住的房子时,无数的记忆会在不经意间涌进大脑。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次提取记忆都会到最初的学习环境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想让记忆更加牢固,还有更靠谱的方法:换场所与时间。
有心理学家发现,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变换了多个场景的学习者,学习效果要远高于在单个学习环境中学习。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让学习效果更好,可以尝试在多个地方进行学习或者换一个学习时间。
比如,你想记住一段文字,并不需要抽出一个特定时间,去集中记忆。更好的方法是,在回家的路上看背一段怎样才能学习好,出门的路上背一段,做家务的时间背一段。
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你的学习效果更加牢固,并且不再依赖周围的环境。
(图片来自:《神探夏洛克》)
三、交替学习:混杂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从小到大, 我们几乎都在使用同一种学习方法:先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把基础打扎实后,再慢慢向上推进。
比如,如果学写字时,老师会让你先练好横竖撇捺;学篮球时,老师会让你先花一下午时间投球;练吉他时,老师会让你先练基础的…
这种重复练习的方式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比如著名的有一万小时练习理论,他们认为: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目标足够具体、行动足够专精,就越能增加练习效果。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1978年,研究者罗伯特·克尔和伯纳德·布思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两组小孩展开训练。第一组孩子进行专项练习,站在1米处向靶心扔沙袋;第二组孩子进行交替练习,站在半米和1.2米的距离向靶心扔沙袋。
12周后,研究者罗伯特·克尔和伯纳德·布思对孩子们进行了最终考试:让孩子们站在1米处向靶心扔沙袋。
这个比赛要求对于第二组的孩子来说,似乎有些不公平,毕竟只有第一组地进行了这个距离的专项练习,而第二组从来没有练习过。
按道理说,第一组在考试时将大占便宜。但是,考试结果却让人出乎意料,获得胜利的是做交替练习的第二组孩子,他们赢得非常轻松,几乎呈现出碾压姿态。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实验出现了问题?
研究者又找来12岁的孩子们,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结果还是交替练习组获得了胜利,而且因为孩子们的年龄更大,成绩的差距也拉得更远了。
罗伯特·克尔和伯纳德·布思很快想到了合理的解释:”长短距离的交替式训练,可能更有助于运动模式的初步形成。”也就是说,交替式训练比单一动作训练更加有效,因为它能使肌体得到适当的调整,使得对任何距离都更有准头。
不仅运动是这样,在学习领域也同样如此。
比约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群孩子记住50个姓名的名单,一组孩子专心练习后接受考试;另一组孩子也在练习后进行考试。不同的是,第二组孩子在学习时,比约克会安排他们学一些其他的东西,以达到干扰的目的。
在30分钟的记忆测试中,遭到干扰的这组学习反而记住了更多的名单,比前者多出了10%。
也就是说,专心学习的方式,反而不如在打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在数学领域中,这一现象体现得更加明显,专项练习的学生比综合练习的学生成绩有更差,因为在专项练习时,大脑根本不需要思考,直接套用现学的公式就能解出答案。换句话说,这种单项训练模式,让我们的学习效果更低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学习呢?
答案是:进行交替学习,也就是把相关但不相同的题材混到一起学习。
学习时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穿到一起进行练习,经过一些时间的练习后,不仅可以让我们明白不同的练习有什么差别,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每一项练习的内容。
比如,当你想要练习篮球投球时,可以换着角度投,而不是站在同一个位置;当你练习吉他时,除了,还可以练习其他的简谱;当你学英语时,可以把新词和已经学过老词混在一起练习…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或者领导,也可以使用交替学习法让听者更容易掌握知识。比如,在传授新知识,穿插一些老知识或者课外的知识,这种混合式的学习方法,将有效提高听者的学习效率。
(图片来自:《坏老师》)
在《职来职往》中有这样一段话:”学历代表你的过去,财力代表现在的努力,学习能力代表将来的成就。大多数人都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无论你在好单位还是一时不得志,都请你保持学习,这是你未来立足之本。”
在这个变化如此之快的新时代里,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如果你想要改变,想要开始学习,那就从现在开始吧!
别担心太晚!因为…
“如果你愿意改变和学习,你就能脱胎换骨。”——《王牌特工》
(图片来自:《王牌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