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上不上补习班?上啊!为了进好学校,美国的家庭比我们更会鸡娃!
今年的考试季即将进入尾声,虽然熬过了紧张的大考,各个城市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基本都已经公布,但在未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前,考生们的心弦依旧紧绷着。
在这个中高考季,很多人在思考国内教育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射到了其他国家,是否只有中国的孩子需要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压,他乡的孩子又是在走一条什么样的求学路呢?
在亚洲国家中,存在着各样大大小小标化考试的国家不在少数,韩国、新加坡、日本、印度、越南等等,他们的孩子同样面临着类似于我们的“中高考”,上不完的补习班,刷不完的题,一抓一大把的学霸和考霸。
但是放眼世界,尤其是一向被我们认为是“快乐教育”发源地的西方国家,他们的孩子也需要经历各类课后辅导班的洗礼吗,也会全家花尽心思挤名校吗?
美国人去不去补习班?
去啊!但和我们的不太一样
最近,艾老师看到一组数据: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哪里托福辅导机构好,课后补习班在美国遍地开花。 以纽约为例,纽约目前有411家补习班,而且超过1/4都是过去四年间冒出来的,几乎都位于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 这些补习班,开办者几乎都是亚裔。原先,还只是亚裔学生参加,现在已经开始有美国学生了。
之前,和央视联网报道“美国弗洛伊德反种族歧视抗议”的美国视频博主郭杰瑞就做过相关的话题视频。
图片来自知乎
视频中,郭杰瑞来到纽约华人最多的地域——法拉盛。
他选择了一个华人街美食广场来进行采访。
在这个广场里摆满了各种培训班招生广告,补英语、数学、托福雅思、SAT、名牌大学备考班……
在美国,也有很多培训班,但是大部分都是兴趣类的,比如学唱歌、画画、运动等等,在非华人聚集区的美国城市,很少会看到如此密集的学科补习班。
在视频里,郭杰瑞随机采访了两个学生。
两位都是来自中国大陆,一位在美国生活了2年半,一位在美国生活了10年,两个学生都去过,以及正在上补习班。
生活了2年半的学生去补习班主要是学英语,对他来说,语言能力不足是他去额外培训的主要原因。
和国内情况不同,很多国内孩子去培训是为了提高学校课业成绩,但这位同学说,美国的课程对他来说并不难,学得比较快,语言才是他的最大困扰。
在采访中,他也说到,他培训班的同学,基本都是中国人和ABC。
另一位在美国生活了10年的学生,他的英语能力基本达到母语水平了,他去补习班是为了准备“美国高考”SAT考试。
之后郭杰瑞根据美食中心的广告,找到了一个名叫“成龙速成培训”的SAT备考班。
这个名字也是很中国了,是怕学生认不准这是中国的牌子吗?
全英文教学,上学期间,三个月,每周六一次课,学费1800美元,暑期班,周一到周五集训。
学生基本是中国人和ABC,也有少数白人学生。
SAT“美国高考”,这么重要的考试,难道非华裔学生们不在乎吗?
当然,他们也会备考,视频中说,非华裔学生一般会去网上购买个短期备考课程,18个小时,价格600美元。
白人学生上18个小时网课,亚洲学生花重金花时间,两者的考试结果怎么样?
郭杰瑞在视频中介绍:
每年美国的SAT,亚洲人的成绩都是最高的。
从数据上看,SAT高分阶段60%是亚洲人,而亚洲人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只有5.6%。
这样的一个显著的成绩和亚洲孩子苦学,或在学校课程外额外上辅导班或多或少有一些关联。
为什么亚洲孩子尤其重视考试?这与不少亚洲国家的选拔制度相关。
就像在中国,学生参加中高考,得高分者得好学校。在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也是相似的,甚至比我们更严格。
受如此的背景影响,即便是移民到选拔制度不同的国家,大部分移民家庭还是会对“应试”保持着一种特别的敬畏。
当然,不只是文化影响,作为少数族裔,好成绩也让很多移民很快地进入了美国中高薪领域,从而在美国落地生根。
但毕竟是考评制度有别,亚洲学生和家长所认为的高分SAT有的时候也未必让学生都能进入好大学,大部分美国名校,除了看学生的成绩,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来看一组耶鲁大学公布的数据:
耶鲁2020届录取了19.1%的亚裔,而白人学生的录取率为51.8%。
如果按照亚裔在美国的人数和招生比例,再加上SAT高分比,亚裔和白人学生数字应该换一换才对。
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也从一方面看出,美国的考评制度并非完全以高分定胜负,这里的高分是指录取要求中的标化考试成绩,而对于考生的综合能力,美国名校同样更青睐那些在各个方面都出色的申请者。
所以,针对美国名校的要求,美国其他族裔学生也会有他们的备考方式。
在中国,高考分数是进入大部分高校的唯一途径。
而美国大学会关注考生标化考试成绩、高中整体课业表现和课外活动等。
学校会更倾向录取有学生会、学术小组和社团经验,比如参与科学、机器人、辩论赛、艺术、文化活动或者志愿者公益项目的申请者。
所以,在中国学生花全部时间刷题,或者上培训班备战高考时,美国学生将自己的时间分割成数块,分别花到标化考试、日常课业以及课外活动上。
为了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好成绩,美国学生同样会上补习班,只是他们的补习班大部分集中在课外项目这块。
比如私教学第二、三外,或者去学某项运动、艺术,或者是参与学科协会或者社团,让自己有一定的研究项目经历。
这就是美国人的“辅导班”。
是不是看起来很美好?又是学外语,又是户外运动,玩艺术。
没有一位进入名校的学生是容易的!不讲究水平,求个略懂和好玩就可以,这些课外活动当然轻松,但是要以此为进入名校的条件,美国学生也同样要经历苦读。
苦到什么程度?
吃治多动症的处方药,以提高学习效率。
图片来自CNN
“哈佛男孩的一天”,“剑桥女学霸作息表”之类的视频在国内很火,从早6点起床到晚11点上床,每天的日程排得滴水不漏:
早上起床洗漱后,读书半小时,读新闻半小时,编程累了读”比较文学“休息一下,历史论文写烦了,做线性代数来轻松一下。
看到这类视频时,我们总是说,学霸就是学霸,太自律太努力了。
可是你知道吗?很多学霸的自律是带“药性”的!
图片来自卫报
据CNN和卫报此前的报道,有将近70%的藤校学生承认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曾服用利他林等药物赶论文、应付期末考试等。
还有将近30%的学生承认每次考试必吃类似的药物。
英国名校也未能幸免,据BBC提到,剑桥大学的某些学生也在滥用利他林。
其中有些长期服药的人承认,他们一旦停药,那个曾经神采奕奕的“精英”立刻就变成了萎靡不振的“学渣”。
有些人停药以后会浑身难受,掉头发,失眠和焦躁。由于不能接受低效率的自己,许多人又开始服药。
这种药和咖啡以及其他“提神”的东西一样,都是“兴奋剂”,短期内刺激人的神经,让服药者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大脑高度活跃。
但是它的副作用是上瘾,一旦上瘾就有可能会“升级”到毒品。
得知这个真相后,你再回头去看他们的一天,是不是除了羡慕之外,还有一丝共情的辛酸。
原来为了保持优秀,全世界的学生都在拼命。
你真的懂快乐教育吗?
为什么美国家长不想要
知道美国学生其实并不容易,我们再来看看被咱顶礼崇拜的美式“快乐教育”。
派拉蒙电影公司曾发行一部关于美国教育的纪录片《等待超人》。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这部片子讲了被美国家长厌弃的美国公立教育,也就是最“懂”快乐教育的地方。
美国的公立学校不好,大概在100所公立中学中只有几所是好的,但如果学生不住在那个片区,是不能进这些好的公立学校的。
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占大多数。
片中介绍的孩子安东尼,他的母亲生下他就跑了,父亲是个重度瘾君子,在他一年级的时候吸毒过量去世了,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
没有钱上私立学校,又受居住区域的限制,他只能去社区里一所公立小学读书。
在这所学校里的孩子,大多都和他的出身相似。
他所就读的学校据说是全美较差的小学之一。从这里毕业的小学生大多会升入一所叫“污水池”的中学。
而就读在这类中学的学生,有40%的不能毕业,因此也被称为辍学工厂。
这样的辍学工厂在全美有2000多所,他们不断地为社会输送游手好闲的年轻人。
即便是从这些学校顺利毕业,这些毕业学生的能力怎么样呢?
毕业班的学生,连4块饼干吃掉两块还剩下50%的简单数学都要想上半天。
而出自这些学校的学生,接受阅读测试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年级要求的20%-35%,而阅读成绩最差的只有12%。
在这些学校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几乎就是放飞天性了,不做考核,不做要求,怎么快乐怎么来。
但上学快乐的结果,就是这些孩子的未来或许就变得异常艰辛。
片中的小男孩和家人意识到,如果继续在这些学校读下去,他将重走父亲犯罪吸毒的老路。
所以,一些家庭开始采取行动,普通私立学校读不起,那就去教会学校读书,这是相对比较便宜的私立学校,一个月学费500美元。
为了解决公立学校教育质量问题,各州开始出现公立特许学校,这种学校用公立资金建校,但不受公立学校体制和工会合同的约束,学校的教学创新,相应的要求也更加规范。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公立特许学校的名人推广者之一,他对特许学校有很高的评价。
与普通公立大学不同的是,这些公立特许学校,增加了教学时间,甚至周六和暑假都上课,一切以学习成绩为重,唯一目标就是上大学。
在这些学校里,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室之间互相帮助,延长的上学时间也让学生把注意力大量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在这里学习4年后,学生的阅读水平从32%的排名上升到了60%,数学则从40%的排名上升到82%。
从40%学生无法毕业到每年输送90%的学生进入大学。
“延长学校日”是特许学校让学生有效提升成绩的主要方法。
延长上学时间,其实就是多花时间学习。
片中住洛杉矶学校的小戴,她长大后想当外科医生,那么,首先她的数学要过关。
但是她家附近的初中,只有13%的人能熟练掌握数学,而附近的高中只有3%的人有能力申请四年制大学。
为了数学过关她申请了特许学校。
那里的八年级学生有三倍的时间给数学和科学,等到八年级结束,学生的成绩会翻倍。
虽然学业不轻松,但这样的教学成绩吸引着社区里,上不起私立学校,但又希望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家庭趋之若鹜。
每一所差社区都会分到一所这样的公立好学校,但是僧多粥少,和小戴一样想要入读特许学校的学生有135位,但特许学校只招10个。
另外,想要进去特许学校的还有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读得起私立学校,但他们的成绩不好,到了私立学校后会被分班进入“差班”,所以,家长们希望送他们进水平相当,但教学环境还不错的特许学校。
为了保证公平,进特许学校需要摇号抽签。
特许学校抽签的那天,孩子和家长们都很紧张,孩子们今后的人生方向都维系在下一个叫号的瞬间。
和中国的好多家长一样,片子里边的穷人也希望能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孩子的将来,让他们能不再步自己的后尘。
他们不想要“快乐”吗?当然不是,但是他们都知道,如果想要脱离自己目前的生活,就要上大学找个好工作,那么就必须努力学习。
而奉行“快乐”教育的学校是很难给出好成绩的。
一直以来我们对快乐教育理解有错误,觉得孩子上补习班,花时间学习是泯灭孩子的天性。
认为“快乐”就是孩子必须在学习的时候是“快快乐乐”的,如果孩子有任何一点抵触或者不愿意就不要逼迫。
但是无论是从纪录片《等待超人》还是现实情况来看,一点都不做约束就能出好成绩的快乐教育是异想天开。
学习里必然要带着一些忍耐和克制,看看纪录片中的那些美国“好”学校。
硅谷最好的公立高中,这里学生也是天天延长学习时间,没有周末暑假。
看似学生不需要为了最后的“高考”刷题,但是他们平时要拼每门课的成绩,各种AP课程的成绩,课外活动、竞赛也是一个也少不了。
我们的教育制度确实长期存在着很多弊端,吹捧海外快乐教育的观点也一直都在,寻找一种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教育方式本身并没有错。
但无论是哪国的教育,想要培养出一个社会精英,都需要花下苦功夫。
导致学生培养出了问题的是某些不合理的制度,而不是努力。
努力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或许就如郭杰瑞和《等待超人》所讲述的,美国从不信奉应试教育,但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的,是“精英教育”。
顾名思义,精英教育是培养“精英”的。
如果你去观察所有的所谓“社会精英”,就会发现没有一个不是付出了比常人多出数倍的努力。
曾经引起广泛讨论的华裔虎妈蔡美儿,对两个孩子那可是比“应试教育”还要残酷许多。
图片来自腾讯网
但是后来两个女儿一个在哈佛一个在耶鲁。
在中学的时候对于妈妈不近人情的“推娃”方式非常抵触,而蔡美儿写的“虎妈之歌”也引起了美国民众和教育界的两极分化。
有人支持她的做法,有人质疑她的这种方法,说她的女儿将来必定有性格缺陷。
然而事实是,她的两个女儿在成年后纷纷站出来给妈妈站台,感谢妈妈曾经对自己那么“虎”,才让自己学会了那么多,看到了自己无限的潜力。
图片来自腾讯网
许多人说,美国的精英教育和中国的教育还真有点像,其实艾老师觉得,美国的精英教育比中国的应试教育还要残酷一点。
中国好歹就只用考试,而且只用考好那几次试就行了。
美国的精英教育,不仅要考好每一门课的每一次试,还要有拥有各种特长,参与各种课外活动来显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领导力,那些最终活成精英的人,他们的努力绝对也是超乎常人的。
其实,不管是中国教育,亚洲教育,还是美国教育,那些最终从中走出来的,都是那群拼命给自己“加学时”的人,在适当的年龄,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一把总是值得,
对父母来说,在适当的时候推孩子一把也同样是值得。
很多事,特别是学习上的事,当时经历的时候,觉得煎熬,作为家长也会觉得孩子怎么管理起来这么难,孩子的成绩怎么迟迟不进步,但是走着坚持着,慢慢就能看到每日耕耘的结果了。
当然,各国的教育模式是为了各国社会形势而制定哪里托福辅导机构好,没有哪一个完美的,我们不应该完全摒弃,也不应该完全照搬。
带孩子上补习班或者延长学习时间,苦学,又或者给予孩子更多的能动性,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讲究因材施教。
和孩子一起定好目标,找准方法,学习会虽然辛苦,但也一定能经历许多的快乐。
▲
好的教育离不开家校合作,有了父母的努力,学校的培养也不能少。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场关于教育的新的更加激烈的“革命”正在发生——
孩子面临的,已不再是仅与国内尖子生之间的PK,而是与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精英综合较量!
适应未来的孩子长什么样?
教育要做什么创新,才配得上未来的孩子?
家长要怎么做,才是给孩子最正确的支持?
……
为给家长们带来全球领先的国际教育,推动中外教育创新文化的交流、促进教育产业的深度合作——2020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即将揭开面纱,如约而至!
10月24日线下峰会、10月25日线上云端峰会!
线上线下全面联动,邀您共探新教育未来发展之路!
现在预约报名通道已全面开启,还在等什么?快来报名吧!
期待与您在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相遇!
| 文章由IEIC国际创新教育()原创发布。转载须注明:文章转载自IEIC国际创新教育(ID:),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官方订阅号,定期更新教育创新领域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