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直播式”的聊天App 能在Z世代用户中成为主流吗?
从资本的角度,Honk 背后是一家叫 LFE 的 App 开发公司,根据 LFE 官方网站上的信息,这家公司已经获得了 , Elad Gil 等至少 9 位投资人的支持。目前关于这家公司的详细信息不多,但是基于官网简介中提到这是一个小团队、Honk 已经是它们的旗舰产品,可以推测这家公司成立的时间也不长。这样一家年轻的公司获得多位投资人的支持,也侧面反映出 Honk 这款产品在海外是被看好的。
LFE 官网中的简介
实际上,此前在聊天这件事上做创新的 App 已经很多在线一对一视频聊天app,但是绝大多数只是为开发者贡献了一些灵感,都没有能够真正颠覆传统聊天 App 的交互方式,那么面向 Z 世代,这个以善于接受新事物著称的群体,被各种看好的 Honk 能够颠覆传统的聊天 App 吗?
降低学习门槛的创新 才能融入Z世代的生活
Z 世代对通讯 App 的需求是创新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在创新这一步已经有很多开发者做出过尝试,但是它们的创新功能大多不够实用,导致这些 App 没有真正进入用户们的生活。但根据笔者的体验以及海外用户的评价来看,Honk 是存在一定实用价值的。
首先,Honk 在做创新的同时没有提高用户的使用门槛,交互的形式依然还是跟主流聊天 App 一样的文字以及发送图片,这让用户无需适应就可以切换到 Honk 中。形成对比的是,很多聊天 App 在做创新的同时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门槛,这让它们无法成为主流。比如前文提到的 muze,它打破了传统的聊天风格,让用户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表达交流。虽然这种模式非常新颖,但是习惯了用文字聊天的用户去通过画画聊天,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的,而且现在来看图画比文字抽象很多,在理解的时候也有门槛。
muze
可能也是门槛的原因,上线一周的时间 Honk 在 App 的评分人数已经有 1100 人,但是 muze 目前已经上线 4 个月,App 的评分人数只有 135 人,几乎是 Honk 的十分之一。
这个对比也可以反映出,开发者在对社交产品做创新的时候,创新的聚焦点应该放在那些不需要用户去为之做出改变的地方。特别是对于聊天 App 这种满足用户最基本需求的 App 来说,一定要把门槛降到最低,它才有可能成为用户生活中的一部分。
实时互动+有趣 很容易打动年轻人
其次,Honk 顺应了当前人们对实时互动的需求,而且让这种互动更有趣。这款产品的核心是模拟人和人之间的真实交流,它的拉新方式也是通讯录好友邀请,也就是打熟人社交。笔者个人感受,在用 Honk 聊天时,即使隔着屏幕也有种聊天好友就坐在面前说话的感觉。
在疫情的背景下,用户对这种实时互动的需求可能更强。疫情期间不能见面的好友、家人会通过视频会话来代替之前的面对面交流,但视频毕竟是一个相对重度的交互方式,所以我们看到了 2020 年海外大量语音交互 App 的兴起。Honk 则是希望从文字角度来模拟更真实的交互环境,把文字聊天这件事情从异步变为同步。
但可以看到,这样的交互方式显然不如语音视频通讯来得高效,也就是说 Honk 假设的痛点应该是用户希望与人交流时更沉浸且同时能够更有趣。
对于这种兼具趣味性和实时性的聊天 App,Z 世代的接受度也可能更高。Z 世代群体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成长,他们比之前的几代人更多地把摆脱孤独的希望寄托于社交网络,而且在海外,Z 世代也是在线直播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更习惯实时互动的玩法。根据 的数据显示,在直播平台 上,用户的平均年龄为 21 岁,这个年龄也在 Z 世代人群的年龄区间之内。
尽力做好创新和实用的平衡 但仍有明显的局限
虽然目前海外的评论对 Honk 清一色的好评,不过根据笔者个人的体验,还是发现 Honk 的创新功能也存在局限性。
在使用 Honk 的过程中,最明显的感觉是盯着屏幕的时间变多了,因为如果要知道好友发了什么内容,就要一直看着气泡的变化。在本周测试了两天时间之后,Honk 的屏幕使用时间也排在笔者所有 App 使用时长的第二位。
有一次在聊天的过程中,笔者发了一句话,本来以为好友已经看到了,就点了“刷新”按钮,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好友回复道:“你刚才发了什么,室友刚刚在跟我说话所以没看到。”于是笔者又要重新输入原话并再发一次。由此笔者联想到,如果是在户外等我们无法一直看手机消息的场景中,很有可能会错过一些消息。
因此,Honk 在适用场景上是有一定限制的,当用户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中,用 Honk 的交流才能比较顺畅,然而通讯 App 的出发点就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从这个角度看,Honk 还是有为了创新而在实用性上做出的牺牲,只不过跟很多在创意上更激进的通讯 App 相比在线一对一视频聊天app,它在实用和创新之间的平衡已经做的不错。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如果 Honk 增加一个手动把消息标记为“已读”的功能,让对方知道自己看过了消息、可以发送新的消息,可能效果会更好,但依然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款产品更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
结语:
Honk 的产品玩法为 Z 世代的用户带来了实时性的互动体验,也做到了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帮助 Honk 获得比较大的用户规模。但是现在来看,Honk 不适用于所有场景,还是一个趣味性大于实用性的产品。
这样的一款 App 如果放在非学生群体里,肯定死掉,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团队把年龄限制卡得很紧的原因,想象下自己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想和朋友吐槽某个事情,不能打电话但又需要对方尽快参与进来,同时又有表情包交互加持。而在这个时间段,Honk 带来的这种“社交压力”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反而是一种便捷。
对 Honk 而言,关键点在于这种需求的频次如何,以及未来如何让这样的交互变得更有趣。但对于一些主流 App 来说,基本的交互逻辑是很难变化的,所以还要给 Honk 留出来一定的探索时间。